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上周在網誌提及「納米樓」有如雨後春筍,細單位無可避免地成為主要的供應來源,引起外界批評本末倒置。他昨再發表網誌澄清,指外間焦點錯落在「市建局撐納米樓」上,其原意是冀現今市民面對住宅單位面積趨細的實際情況下,可作一些靈活運用空間的可行性建議,提升居住環境的質素。
韋志成昨發表題為「從沒說過支持納米樓」的網誌澄清,指市建局不支持興建被坊間形容為超細單位的「納米樓」,而上周的網誌原意是建議市民在住宅單位面積愈來愈細的實際情況下,如何靈活運用空間,「不是提議倒退,更沒有所謂『支持納米樓』之說。」
他稱,市建局由一四年起與發展商合作項目,已於發展協議訂明重建單位室內實用面積不可少於二百六十方呎,以一個二人家庭居住為例,人均居住面積有一百三十方呎,與新加坡及台灣的人均居住面積下限一百零七及一百一十四方呎相若。
韋志成期望,社會能以宏觀思維,全面看待市區更新問題,「若然只針着於某一課題或意見而忽略全部,甚至讓思考囿於『二分法』的極端,對處理市區更新這個複雜的難題,恐怕只會舉步維艱。」
頭條日報 08-05-2017
|